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,北大等名校如何设计这张

唯可可 2020-07-12 14:32

连日来,饱含梦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到学子手中,与过去录取通知书含信息告知的意义不同,如今的“大学录取通知书”更像是一种当下的纪念和记忆,既是学校底蕴的名片,也见证了与大学的初见之美。此前“澎湃新闻·艺术评论”介绍了中国美院、中央美院等艺术类院校的录取通知书,这些历史悠久的院校几乎都在录取通知书中传递文脉,并发挥优势自主设计。
本期主要聚焦北京大学、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,她们的前身分别是京师大学堂、南洋公学和北洋大学堂。她们又是如何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“千禧一代”传递办学历程:
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
北大:发自颐和园5号的家书
2019级北大新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像是一封“家书”。录取通知书采用北京大学专用信纸、衬水纹底色,以北大红勾勒出相框式样。上面是由1936年出生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题写的“录取通知书”。
打开录取通知书,“大学堂”牌匾位于正中央,旁边镌刻着一行小字: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,初名“京师大学堂”。“学堂门启,燕园常新”,翻开牌匾所在页,一张A4纸大小的录取通知书正式露面,左下角线条勾勒出北大地标建筑,博雅塔和未名湖的剪影。
“大学堂”牌匾位于北大录取通知书中央
与全新改版的通知书一同到达新生家中的,还有一份特别的新生礼物,北京大学邀请七位北大人给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2019级新生写一封信,向他们讲述不同时代的北大故事,分享作为北大人独特的青春体验。七位北大人分别是1958年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樊锦诗、1959年生物系新生许智宏、1977年经济系新生海闻、1983年西语系新生董强等。他们中许智宏是开启北大新百年的校长、海闻演绎了从知青到海归学者的励志故事。
1958年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樊锦诗写给2019年北大新生的“家书”
其中,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最为人熟知,一次实习中,来自江南水乡的樊锦诗初访敦煌,从此与莫高窟结下不解之缘,一生扎根戈壁深处——朔风横扫半世纪,樊锦诗守护文物的决心未被销蚀,国宝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,重焕生机,更以“数字敦煌”的新面貌向世人展示了文化瑰宝的绚烂光彩。
其他六位北大人也在“家书”中追忆初入燕园时的心境,分享求学道路上的心得,袒露成长岁月中的思索与心绪,抒写对后生们的嘱咐与期望。他们将想说的话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,以信件的形式书写,期待着新生力量,传承北大基因,书写新的未来。
但七位北大人写的“家书”内容,暂未公布,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家书”本为个人信件,是北大给2019级新生的第一份问候和嘱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