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互联国漫展:从丰子恺贺友直到当下,风格

唯可可 2020-07-12 14:30

如今,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,越来越受到主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关注,对于这样一种趋势,设计互联馆长奥雷·伯曼(Ole Bouman)认为,其背后体现的是从“文本文化”向“图像文化”的转变。另一方面,对于设计互联来说,举办这样的展览体现了漫画与设计之间的共通性,“通过大规模印刷或者大众生产,到达大众的生活。两者都是通过创造力来带来影响。”
7月20日至9月30日,由设计互联团队策划的“百年国漫大展Y-COMIC-X?”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,展览展出来自85位中国漫画家的400余件漫画作品,以时间为线索,呈现从丰子恺的《子恺漫画》开始到如今数字时代的中国漫画史。而从丰子恺、贺友直到如今的漫画,就风格而言,有没有给人一种“断代”之感?
丰子恺《-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》
作为一个国漫展,相较于风格更为鲜明的日本漫画,如何看到中国漫画的风格?澎湃新闻就此与设计互联馆长奥雷·伯曼(Ole Bouman)与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进行了对话,他们认为,每一代漫画人的创作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生活,相比风格上的所谓“断代”,中国的漫画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。
贺友直《小二黑结婚》
澎湃新闻:能否先解释一下展览的名称“Y-Comic-X”?
奥雷·伯曼:Y是“why”的谐音,我们试图去解释在中国,为什么会产生漫画这样的东西,试图回答漫画艺术背后的动机、技巧和绘画性,展示漫画如何将故事转译成具有娱乐性的叙事。另一方面,“为什么”也是所有事物的核心问题。
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
澎湃新闻:为什么设计互联会选择在现在举办一个漫画展?
奥雷·伯曼:我们在种种挑战和限制当中不断向前,寻找自己的道路。我们的第一个展览“数字之维”是将设计作为想象的载体。数字革命不只是关于技术,更是关于如何让人类的想象得到新的定义和复兴。在这个展览中,我们探讨了AI等技术,设计完美地展现了人类的想象如何通过技术的革命而迁移,是实现想象力的工具和平台。第二个展览“造物新世代”是关于制造(making),呈现传统技术如何为设计带来新的灵感,古老的技艺如何通过新的技术而焕发活力,工艺如何转变为设计。所以,第一个展览是关于想象,第二个是关于制造。而这一个是通过手绘、漫画、动画来“设计”一个故事。每个人都知道故事可以用文字表达,但是漫画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,能够让各种各样的人都理解它的故事。它是普通人的艺术。对我个人来说,漫画让我联想到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故事,每一面窗都描绘了《圣经》不同的章节。经过20世纪,我们看到了这种艺术形式在东方和西方复兴,它讲述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故事。这个展览是以中国作为例子,呈现中国的漫画是如何演化的。
李志武《白鹿原》
澎湃新闻:最近,大英博物馆也在举办日本漫画展,在上海,也有一些关于漫画、动漫的展览正在举行。在您看来,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、美术馆将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示?
奥雷·伯曼:在1970-80年代,人们基本上是以文本的形式在电脑前工作,随着“苹果”的发明、乔布斯的设计,电脑上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基于图像:代码被转化为图标,使其变得更加容易运用。我们已经慢慢进入了一个视觉的时代,去探索文本文化到图像文化的转变,以及这种转变在东西方的差异是很有趣的。